各省、自治區(qū)、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(wèi)生健康委、中醫(yī)藥局:
為進一步指導各級各類醫(yī)療機構做好諾如病毒胃腸炎醫(yī)療救治工作,提高規(guī)范化、同質化診療水平,我們組織制定了《諾如病毒胃腸炎診療方案(2025年版)》?,F印發(fā)給你們,請參照執(zhí)行。
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辦公廳 國家中醫(yī)藥局綜合司
2025年9月11日
(信息公開形式:主動公開)
諾如病毒胃腸炎診療方案(2025年版)
諾如病毒胃腸炎是由諾如病毒(Norovirus,NoV)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,具有高度傳染性和快速傳播能力。諾如病毒胃腸炎按照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》規(guī)定的丙類傳染病中“除霍亂、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、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”進行報告和管理。為進一步規(guī)范諾如病毒胃腸炎臨床診療工作,結合國內外研究進展和診療經驗,制定本診療方案。
一、病原學
諾如病毒屬于杯狀病毒科諾如病毒屬,為單股正鏈無包膜的RNA病毒,在電鏡下呈小而圓的杯狀形態(tài),直徑26~34nm。基因組全長約7.5Kbp,含ORF1、ORF2和ORF3三個閱讀框,分別編碼非結構蛋白(體內可切割為六種)、主要衣殼蛋白(VP1)和次要衣殼蛋白(VP2)。
根據VP1氨基酸序列的進化分析,諾如病毒可分為10個基因群(genogroups,GI~GX),其中GI、GII、GIV、GVIII和GIX可感染人,GI和GII最常見。
諾如病毒在外環(huán)境中穩(wěn)定,在pH2.7的液體中3小時,地下水、冷藏和冷凍食品中數月后仍具有感染性。普通自來水中的游離氯、75%乙醇、60℃30分鐘等對諾如病毒作用有限。高濃度(1000~5000mg/L)含氯消毒劑作用1~5分鐘、85℃以上至少1分鐘可完全滅活諾如病毒。
二、流行病學
(一)傳染源。
患者和無癥狀感染者是主要傳染源。感染者在潛伏期末開始排毒,在出現癥狀后的24~48小時內達到高峰,排毒時間可持續(xù)2~3周,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長達數月。
(二)傳播途徑。
主要通過糞-口途徑傳播。與感染者密切接觸或接觸含諾如病毒的吐瀉物或被病毒污染的環(huán)境或物品,攝入被諾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均可造成傳播。特定條件下,如沖洗嘔吐物、糞便時飛濺產生的氣溶膠,大量吸入也可感染。
(三)易感人群。
普遍易感。嬰幼兒、老年人、免疫功能低下、營養(yǎng)不良人群感染后更易發(fā)病。
(四)流行特征。
諾如病毒感染是引起急性胃腸炎暴發(fā)的主要原因之一,全年可發(fā)生,冬春季高發(fā),易在封閉、人群密集的場所暴發(fā)。
三、發(fā)病機制
諾如病毒胃腸炎的發(fā)病機制尚不明確。組織血型抗原H型、ABO血型和Lewis抗原被認為是諾如病毒的可能受體。諾如病毒感染導致上皮細胞刷狀緣上多種酶的活性下降,引起空腸對脂肪、D-7木糖和乳糖等雙糖的一過性吸收障礙,腸腔內滲透壓上升,腸腔液體增多而引起腹瀉。腸黏膜上皮細胞內酶活性異常致使胃排空時間延長,導致惡心和嘔吐等癥狀。
四、病理改變
諾如病毒主要在腸道黏膜上皮細胞中復制,可見腸黏膜上皮細胞絨毛變短、變鈍,線粒體受損,無明顯細胞壞死,空腸黏膜完整。腸固有層可見單核細胞浸潤。病變可逆,2周左右可完全恢復。
五、臨床表現
潛伏期1~3天,多為1~2天。
起病急,表現為急性發(fā)作的嘔吐、腹瀉,可伴惡心、腹痛、頭痛、肌痛等。成人腹瀉比兒童更常見,而兒童比成人更容易出現嘔吐。嘔吐物為非血性,不含膽汁,腹瀉為黃色稀水便或水樣便,無黏液膿血,很少超過10次/天。約40%~50%的患者出現發(fā)熱,常為中低熱,持續(xù)時間很少超過24小時。
該病總體癥狀較輕,通常在2至3天內消失。高齡人群和伴有基礎性疾病患者恢復較慢,極少數病例發(fā)展成重癥。
六、實驗室檢查
(一)一般檢查。
1.血常規(guī):白細胞計數多為正常。
2.糞便常規(guī):多為黃色稀水便或水樣便。鏡檢多無異常,偶見少量紅細胞或白細胞。
3.生化:嚴重脫水者伴有尿素氮、肌酐升高及電解質紊亂。
(二)病原學檢查。
諾如病毒病原學檢查標本包括嘔吐物、糞便和肛拭子。
1.核酸檢測:諾如病毒特異性核酸檢測陽性。
2.抗原檢測:諾如病毒特異性抗原檢測陽性,肛拭子不推薦用于抗原檢測。
3.病毒分離:培養(yǎng)分離出諾如病毒。
七、診斷
(一)診斷原則。
1.結合流行病學史、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綜合分析作出診斷。
2.如無嚴重癥狀或不屬于聚集疫情中的病例,通常無需病原學檢查來確診諾如病毒胃腸炎。如發(fā)現有共同暴露史的2例及以上以嘔吐、腹瀉為主要表現的病例,應懷疑諾如病毒胃腸炎暴發(fā),上報疾控部門并開展病原學檢測。
(二)病例定義。
1.疑似病例。
流行季節(jié),具有以下流行病學史之一,且符合上述臨床表現者:
(1)發(fā)病前3天內與胃腸炎患者有密切接觸史或共同暴露史;
(2)發(fā)病前3天內食用過貝類、漿果等生冷食物或飲用了可能被污染的水;
(3)發(fā)病前3天內有衛(wèi)生條件較差地區(qū)的旅行史或人群密集的封閉或半封閉場所的停留史等;
(4)發(fā)病前3天內與諾如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觸史或有共同的諾如病毒暴露史。
2.確診病例。
疑似病例,諾如病毒核酸、抗原檢測陽性或分離到病毒。
八、鑒別診斷
本病需與輪狀病毒等病毒性胃腸炎及其他感染性腹瀉鑒別,還應與嬰幼兒喂養(yǎng)不當及其他原因導致的非感染性腹瀉鑒別。
九、治療
尚無針對諾如病毒的有效抗病毒藥物,以對癥和支持治療為主。治療主要目標是緩解癥狀,預防和治療脫水,維持電解質平衡,防治并發(fā)癥。
(一)一般治療。
應給予富含水分的清淡飲食,以含鹽的淀粉類熟食為主。糞便成形后可逐漸恢復正常飲食。
吐瀉較重者可予止吐劑,如甲氧氯普胺、昂丹司瓊等。有明顯痙攣性腹痛者可口服匹維溴銨等解痙藥。
(二)補液治療。
輕中度脫水首選口服補液,不能口服或重度脫水者給予靜脈補液。補液原則是早期、迅速、足量,先鹽后糖,先快后慢,糾酸補鈣,見尿補鉀。脫水癥狀改善后改為口服。老年人、嬰幼兒及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補液不宜過快,邊補邊觀察治療反應。
(三)消化道黏膜保護。
可使用蒙脫石散。成人:3.0g/次,1日3次。兒童:1歲以下1.0g/次,1日3次;1~2歲1.0~2.0g/次,1日3次;2歲以上2.0~3.0g/次,1日3次。
(四)中醫(yī)藥治療。
1.中藥治療。
(1)風寒瀉
癥見:大便清稀,甚則如水樣,腹痛腸鳴,或伴有惡寒發(fā)熱,鼻塞流涕。舌質淡,苔薄白,脈浮緊或指紋淡紅。
治法:疏風散寒,化濕和中。
基本方藥:藿香正氣散。常用藥:藿香12g、大腹皮6g、白芷6g、紫蘇6g、茯苓6g、半夏曲9g、白術9g、陳皮9g、姜厚樸9g、桔梗9g、炙甘草6g。
加減:若表邪偏重,惡熱無汗,加荊芥、防風;氣滯腹痛,加木香、延胡索;腹脹、苔膩加厚樸。
常用中成藥:藿香正氣水(丸、片、膠囊、顆粒、口服液、軟膠囊)。
(2)濕熱瀉
癥見:大便瀉下急迫,氣味臭穢,腹痛陣作,煩熱口渴,肛門灼熱,小便短黃。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或指紋紫。
治法:清腸解熱,利濕止瀉。
基本方藥:葛根芩連湯。常用藥:葛根15g、黃芩9g、黃連9g、甘草6g。
加減:惡心、苔膩加藿香、佩蘭;嘔吐加姜半夏、竹茹;腹痛加木香。
常用中成藥:葛根芩連丸(片、膠囊、顆粒、口服液)、腸炎寧片(顆粒)。
(3)脾虛瀉
癥見:大便時溏時瀉,食后即瀉,神疲倦怠,脘腹綿綿作痛,嘔吐。舌質淡,苔白,脈緩弱或指紋淡。
治法:健脾益氣,滲濕止瀉。
基本方藥:參苓白術散。常用藥:人參12g、茯苓12g、白術12g、蓮子肉6g、山藥12g、砂仁6g、炒白扁豆9g、薏苡仁6g、桔梗6g、炙甘草6g。
加減:納呆加炒蒼術、陳皮、藿香;腹冷,大便清稀不化者,加炮姜;久瀉不止加肉豆蔻、石榴皮。
常用中成藥:小兒腹瀉寧。
(4)脾腎陽虛瀉
癥見:久瀉不止,大便清稀,澄澈清冷,或見脫肛,形寒肢冷,面色?白,精神萎靡,寐時露睛。舌質淡胖,苔白滑,脈細弱或指紋淡。
治法:溫補脾腎,固澀止瀉。
基本方藥: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。常用藥:制附子6g、人參6g、干姜5g、白術9g、吳茱萸3g、補骨脂12g、肉豆蔻6g、五味子6g、炙甘草6g。
加減:脫肛加炙黃芪、升麻;久瀉滑脫不禁加訶子、石榴皮、赤石脂。
2.中醫(yī)特色療法。
(1)穴位貼敷技術
①暖臍貼
藥物:白胡椒、炒砂仁、丁香、肉桂等,用姜汁或凡士林等賦形劑調勻。
穴位:神闕、足三里等。
功效:健脾益氣、溫中散寒。
適應癥:風寒瀉、脾虛瀉。
?、跒a利平貼
藥物:苦參、薤白、麩炒蒼術等,用姜汁或凡士林等賦形劑調勻。
穴位:神闕、足三里等。
功效:清熱利濕。
適應癥:濕熱瀉。
(2)艾灸
穴位:神闕、足三里。
功效:溫陽散寒、健脾止瀉。
適應癥:風寒瀉、脾虛瀉、脾腎陽虛瀉。
(3)推拿
穴位:脾經、胃經、天樞、足三里、七節(jié)骨。隨證加減:風寒瀉加推三關;濕熱瀉加清小腸;脾虛瀉重用補脾經;脾腎陽虛瀉加揉氣海、腎俞。
功效:健脾止瀉。
適應癥:風寒瀉、濕熱瀉、脾虛瀉、脾腎陽虛瀉。
注:考慮本病兒童多見,上述中藥劑量為4~7歲患兒常規(guī)用量,臨床可根據病情、體質、地域及不同年齡段酌情增減。中成藥用法及用量參照說明書,無兒童用法用量者可據成人用量酌情應用。藥物特殊煎服法請遵醫(yī)囑。
十、預防
目前尚無預防諾如病毒感染的疫苗,主要采用非藥物性預防措施。嚴格遵守手衛(wèi)生規(guī)范,使用有效濃度的含氯消毒劑進行環(huán)境消毒,加強飲水和食品衛(wèi)生,保護水源不被糞便污染。
輕癥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發(fā)生機構就地隔離,癥狀重者需送醫(yī)療機構按腸道傳染病隔離治療,醫(yī)療機構應做好感染控制。隔離至癥狀完全消失后72小時或連續(xù)2次(間隔24小時)糞便或肛拭子諾如病毒核酸檢測陰性。